学生培养、一校三地、服务山东…山大发展的关键词!

2019-04-04 09:54:07 来源: 齐鲁壹点

[ 摘要 ]3月29日晚,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体育馆举行2018年度“榜样的力量”优秀学生颁奖典礼,为“年度人物”、“自强之星”、研究生“学术之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等颁奖。

3月29日晚,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体育馆举行2018年度“榜样的力量”优秀学生颁奖典礼,为“年度人物”、“自强之星”、研究生“学术之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等颁奖。党委书记郭新立、校长樊丽明出席并颁奖。典礼一校三地直播。当天下午,山大公布了教职工能力提升计划。

此前两日,樊丽明先后到青岛校区、威海校区调研学科群建设,并与师生座谈。一周前的3月22日,山大为山东十六地市打造了“服务山东”专场人才招聘会。

学生培养、教职工能力提升、学科建设、一校三地、服务山东,勾勒出山东大学现阶段发展的五个关键词。

学生培养:用榜样引领成长

3月29日晚举行的“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颁发了年度人物、自强之星、研究生道德风尚奖学金、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研究生学术之星、国家奖学金等11个奖项。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颁奖典礼一校三地直播,就算到不了现场,也不会错过学习机会。

获奖“年度人物”都有视频介绍,他们当中,有团结互助、同心协力的集体;有文体兼修,全面发展的模范;有扎根基层,践行家国情怀的楷模;也有潜心科研,勇攀学术高峰的标杆;有服务社会,弘扬时代精神的先锋;有勇于拼搏,抗击命运不公的强者。受表彰的优秀学生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科研经历,让“后来者”想学习也“有迹可循”。

山大物理学院2017级研究生王晨曦在《山大日记》中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说,通过优秀学长学姐的介绍,她发现,选择很重要,但能把这份选择落实下去的坚持更重要。“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总有人可以排除万难走下去,而这些人也终将距离成功更近一些。”

通过这次颁奖典礼,王晨曦还看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只体现在一个方面。在自强之星、研究生道德风尚奖学金、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颁奖中,她看到了不同的群体。“也许你总体上不是很突出,但是展现你之所长,就十分耀眼。”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山大党委书记郭新立表示,山大118年校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榜样,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今日山大文化的源头与活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更加需要汲取榜样的力量逐梦前行。他希望青年学子找准人生的“精神坐标”,守住初心,逐梦前行。

记者了解到,山东大学2017年12月首次举行“榜样的力量”优秀学生颁奖典礼,集中表彰各种先进典型,为山大学子树立成长“标杆”。今年首次将典礼放到体育馆举行,在更大舞台全方位展现了青年榜样的力量。

教职工能力提升:

未来三年,海外研修实践800人次

3月29日,山东大学印发了《山东大学教职工能力提升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计划”),从体系、规模、效果三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三年教职工能力提升的主要目标。完善体系,构建符合各级各类人员职业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求的能力提升体系,打造一定数量特色品牌;扩大规模,海外研修实践800人次,国内研修实践2000人次,校内能力提升培养实现全覆盖;强化效果,立足卓越,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教职工队伍。

记者注意到,郭新立、樊丽明“接棒”山大党委书记、校长之职后,山大首次以“成班化”形式将青年骨干教师派到国外学习国际教学法。当时,山大共选派了26位教师,其中人文社科类的15位教师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研修,自然科学类的11位教师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修,培训时间3个月。

据介绍,教师出国培训是山大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成班化派出”是2017年学校教师公派出国的新形式,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提升和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技能和双语教学能力,为实现“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如今,教职工海外研修已经写入《计划》。

《计划》按照学校发展战略和不同队伍发展需求,分类规划,统分结合,提高能力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构建全过程的能力提升工作闭合回路。加强顶层设计;注重需求调研,每年征集教职工能力提升需求,统筹安排年度计划,确保有的放矢;注重跟踪督导,做好能力提升各项活动前、中、后期评估,加强质量监控;注重效果评估,每年度形成能力提升年度报告,对项目综合评判。

3月21日,山大对校内105名双向挂职教师干部进行全脱产岗前培训。郭新立表示,这次双向挂职工作目的是着眼今后5至10年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发现储备一批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干部教师。他要求年轻干部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挂职锻炼时要动起脑子,要坐住凳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把挂职锻炼当做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要挂实职,干实事,切切实实地把挂职工作完成好。

记者了解到,在出台教职工能力提升计划之前,山大已经对人才人事进行了整体部署。2018年4月25日,山大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和部署人才工作,制定了《山东大学关于深化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方案,即“1+N”体系。在人才会议之前,山大还公布了一份涉及200多人的干部任免通知,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干部走马上任。在完成人事更迭之后,着手对教职工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优化学科布局:

专业调整按照“新、宽、厚”原则

近年来,山东大学在学科布局上不断优化调整。

2017年9月23日,山大公布的《山东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将5个学科列入即将实施的“学科高峰计划”,分别是数学与数据科学、化学与物质科学、材料及加工制造、中国古典学术、临床医学与重大疾病。这五大学科要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到2020年“十三五”计划结束时,五大学科都要进入世界一流的水平。

为深化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专业现代化建设水平,2018年山大出台了《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统一,坚持统筹布局,强化内涵建设,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重点加强新工科等战略新兴专业建设,全力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经过三年改革与建设,将本科专业数量优化到90个左右,打造“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现代化专业新体系,全面提升办学活力,实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3月29日,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山东大学获批增设6个战略新兴本科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这6个专业体现了山大多学科综合、前沿交叉、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樊丽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科建设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本科专业现代化,加快布局新工科等战略新兴专业建设,培养科技创新后备力量,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要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动学科建设。支撑科技创新的专业,都要及时增设。”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2018年山东大学创新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多个对接新兴产业需求的学院: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共建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成立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牵头组建山东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山东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山大加快了新工科专业布局,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等16个新工科特色创新实验班,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进入快车道。

樊丽明表示,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危机感。大学的学科专业必须要思考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是什么,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学科设置方向应更加精细化、精准化。“我们按照‘新’‘宽’‘厚’的原则,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学校现有的120多个专业调整到90个,甚至更少,目的就是优化结构、提升品质。”

下一步山大将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积极布局新能源、智能医疗、基建工程等战略新兴专业,全力打造一流专业体系,完善交叉培养和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引育:

高水平“朋友圈”在扩大

2019年1月17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来自229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分布在38个不同学术领域的1899位学者入选。山大22位学者入选,其中包括山大本土培养的学者张运院士、陶绪堂,也有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比如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张友明。2013年3月,张友明作为高级杰出人才被山东大学引进,被聘为山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此前他已经在德国工作生活了23年。

张友明不仅自己来了山大,还把在德国的邻居郭炅“拐”到了山大,郭炅在算法理论的基础研究及计算生物学和社会选择学等方面有独特建树,当时在德国已经生活了近18年。如今,郭炅正在担任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

不仅如此,张友明回国后,看到比较欣赏的科研人员,就会以身说法,积极为山东大学招揽人才。德国学者艾德铭,以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在病毒致病机制及抗病毒药物方面研究颇深,他的团队成功地在中国转让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儿童手足病毒药物。在上海四年任期满了之后,经过张友明劝说和引荐,艾德铭最终选择到山东大学工作,现任山东大学—亥姆霍兹生物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

张友明回国时还带回了7名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他们现在都在山东大学张友明的科研团队中。其中一位,回国一年刚满32岁就评上了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山大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大批杰出海外人才。2018年山东大学通过举办齐鲁青年论坛和建立首批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大力拓展海外人才资源,打造了立体化人才集聚网络。2018年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217人,实现同比增量翻番。

山大国际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拓展。全面推进“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深化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莱顿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合作,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高水平“朋友圈”。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入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推进“金砖国家项目管理高教联盟”建设。初步建立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在若干重要学科领域与世界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山大学科实力也有明显提升。目前,山大16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前1‰,进入前1‰和前1%学科数均列全国高校第9位;9个学科进入软科2018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总上榜学科数居国内高校第11位。

服务山东:

近五年半数山大毕业生留山东工作

3月22日,山东大学首次为山东16市打造专场招聘会,来自全省16市的430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会。这是山大“服务山东”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招聘会期间,山东大学与16市签署了《校地协同战略人才合作协议》。一周后,山大举办2019年春季毕业生招聘会综合场。

记者注意到,樊丽明2017年7月19日回到山大工作后明确了“服务山东”战略,提出“服务山东战略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山东发展就是服务国家发展”,规划了服务“智造山东”、“经济山东”、“健康山东”、“文化山东”、“海洋山东”、“教育山东”六条路径。2018年6月,山大专门制定了进一步推进服务山东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服务山东的“十大计划”,对接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山东发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订单式服务。樊丽明表示,山大在实施服务山东战略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在“榜样的力量”颁奖晚会上,樊丽明表示,山大服务山东成效不断显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立项经费近亿元,其中有4项“千万元级”成果。对接“十大产业”签约建设30余个产学研合作平台,24人入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智库首批专家,精品旅游、医养健康、新材料三个行业协会落户山大。广泛汇聚校友力量聚创齐鲁,联手名校院所共同服务山东发展。

她表示,大学是人才资源高地,没有人才支撑,服务山东就是一句空话。作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多年来,山东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科研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撑。近五年来,山东大学毕业生直接签约就业的近44000余人,其中在山东省就业的达22000余人(含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近12000人),占近五年就业毕业生总数的一半。

记者了解到,根据3月22日山大与山东省16市签署的《校地协同战略人才合作协议》,未来山大将与山东16市更多渠道、更多层次、更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推介合作、挂职锻炼合作、人才培训合作、创新创业合作等。

声明:以上资讯中涉及到的面积均为建筑面积
微信
更多分享
猜你感兴趣的新房